已成功加入購物車






今年206大地震後,影響最嚴重的台南市區多處出現土壤液化跡象,「土壤液化」成為近期熟悉、熱門的網路搜尋名詞,但對土壤液化的生成、會導致什麼樣的危害,網路上也出現許多以訛傳訛、危言聳聽的傳言,而土壤液化在「一夕之間」成為了台灣的「新興風險」,保險公司是否有必要將新興風險反映在保費上?一般民眾、企業大廠如何規避、預防土壤液化的危害?
朝陽科技大學營建工程學系大地工程組教授徐松圻在「健康保險大家談」電視節目中指出,土壤液化是土壤受到搖晃,沙子粒塵中的水分來不及排泄,積蓄到一定程度,就會讓土壤失去承載力,從固態變成液體狀態,導致建築物沉陷、傾倒,地下管線、箱涵上浮,水壓太大,還會造成噴砂、地層下陷。而地震是台灣土壤液化主要原因。
其實早921大地震,台中、彰化、南投、雲林等地都有土壤液化災情,而2010年的高雄甲仙地震、1946年新化地震也都有土壤液化現象,只是當時占據世人的眼光的是震災或救援等其他情事,土壤液化災情相對較小,沒有被放大檢視。
土壤液化本身不會致命,徐松圻表示「沒有建築因土壤液化倒蹋而致人傷亡的歷史紀錄。」地震其實也不會,反而是土壤液化引發周邊的危害更危險,一九六四年日本新潟地震後出現土壤液化,導致管線斷裂、石油泄漏,加上石油隨著倒灌的海水四處流竄,火勢一發不可收拾,三百多棟建物全毀、1,400多人身亡,災情慘重。「不過這也是因為日本多木造建築,相對易引發火災。」
產險公會火險委員及住火召集人朱文金表示,921大地震後,政府鼓勵民眾轉嫁地震的財產損失,推動政策性住宅地震基本保險,除此之外,也可附加擴大地震保險、超額地震保險和輕損地震險;企業也應投保商業地震險;若是正在施工的工程,可投保營造工程險;完工土木工程險則可以保障道路、橋梁、水庫、港灣等公共建設因地震造成的損失。
只不過目前相關地震險的承保範圍,並未明文涵蓋土壤液化,保險公司與保戶恐因「主力近因」認定不同而生爭議,朱文金表示,參考日本及紐西蘭的地震險費率,都隱含土壤液化風險,而由於土壤液化主要成因仍為地震,地震險已能給予完好的保障,因地震所致土壤液化而造成地層下陷、地層滑動等災情,已適用地震險。
民眾擔心保險公司可能為反映風險,而適當調高商業地震險的保費,朱文金表示,地區別乃依據保發中心歷年參考費率所訂,當某一地區的損失率有所增減,可能會隨著歷年損失率不同來調整。